記者從國家衛生健康委6月26日舉行的發布會上獲悉,國家衛生健康委、全國愛衛辦、教育部等16個部門聯合印發的《“體重管理年”活動實施方案》提出,自2024年起,力爭通過三年左右時間,實現體重管理支持性環境廣泛建立,全民體重管理意識和技能顯著提升,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,全民參與、人人受益的體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漸形成,部分人群體重異常狀況得以改善。

“肥胖”已成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,我國也不例外。據《中國肥胖癥防治及減重手術白皮書2023》的數據顯示,目前超過一半的中國成年人和約20%的學齡兒童屬于超重或肥胖。重度肥胖癥患者超過1200萬。多項研究表明,體重異常特別是超重和肥胖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、糖尿病和部分癌癥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。我國啟動“體重管理年”活動,為解決肥胖問題開出大藥方。
實際上,2016年發布的《“健康中國2030”規劃綱要》早已提出,到2030年,我國超重、肥胖人口增長速度明顯放緩。從《國民營養計劃(2017—2030年)》到《健康中國行動(2019—2030年)》,再到《兒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實施方案》,都有相應的部署安排。實施“體重管理年”活動,是在前述文件基礎上的又一創新之舉,此舉有望為肥胖人群減重,使其身體變得輕盈。

這是因為,該實施方案提出七個方面多達15條具體措施,包括加強科學普及和宣傳倡導、動員社會廣泛參與、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、加強體重監測與效果評估、加強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等,很有針對性地打出政策“組合拳”,并明確了相關部門職責分工。比如,針對孕產婦、嬰幼兒、學生、職業人群、老年人等不同人群提出體重管理分類措施,這無疑是科學安排,效果可期。
眾所周知,肥胖問題已成為不少個人的思想負擔,不少家庭的經濟負擔。顯然,優美的身姿是每個人的夢想,而肥胖人群不僅心里有種自卑感,而且行動不便效率降低,還可能引發其他慢性病。無論是減肥還是治病,都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。所以,從個人角度來說“管住嘴,放開腿”是避免肥胖和減肥最有效的辦法。而有關部門則要按照實施方案和職責要求,提供相應公共服務。

我們要看到,肥胖會導致多種慢性病,這也意味著國家醫保基金的支出壓力在增加。而實施“體重管理年”活動,減少肥胖引發慢性病,就等于為醫保基金省錢。就此而言,圍繞這一活動投入相應財力是很劃算的。雖說市場化的減肥產業越做越大,但公眾更希望公共服務多介入減肥領域。在學生總體近視率將納入政府績效考核的情況下,能否將國民體重納入考核,也值得思考。
簡言之,實施“體重管理年”活動的意義不只是改變國人體重,還有更多、更深遠的內涵。在落實該實施方案的同時,還要看到公眾對有形之手推動體重管理有更多期待。
2024CIHIE·健博會(上海站)
時間:2024年10月19-21日
地點:上海世博展覽館